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1期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汪晓慧 发布时间: 2024-11-06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4-11-06 170656.png

贺兰神国际酒庄的葡萄园中,果农正在采摘葡萄。 永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闽宁协作28年来,从政府牵头到社会参与,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协作领域不断拓展,互通交融不断深入,两地人民携手并肩,筑就了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如今,生活工作在宁夏的福建人有8万多人,而定居在福建的宁夏人已超过5万人。在这场跨越山海的接续奋斗中,他们既是探索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贡献者。他们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以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山海深情,让东西部协作的“闽宁模式”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八万闽商逐梦越六盘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广为传唱的歌词,是闽商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投身宁夏的闽商,将这种“爱拼”的精神播撒在塞上大地,用勤劳和智慧书写开拓进取的故事,用真情和奉献助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

  贺兰山下,果农们穿梭在一排排葡萄藤架间,贺兰神国际酒庄的十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迎来了金秋最繁忙的收获时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色葡萄,带着这片风土的期许被送上葡萄酒生产线,压榨、发酵、贮藏,变为醇美的琼浆玉液。

  这片葡萄园的主人叫陈德启。2007年,福建商人陈德启来到宁夏考察,他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上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投资上亿元在戈壁滩建设了十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一座酒庄,并为酒庄取名“贺兰神国际酒庄”,意为“贺兰山的灵魂”。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曾经的“干沙滩”已变为“金沙滩”。一串串紫色葡萄不仅改善了贺兰山下的生态环境,也酿出了让当地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先后有4000多名移民群众在陈德启的葡萄园里就业增收,贺兰神国际酒庄的葡萄酒也因多次摘得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而声名远播。

  20年前,翁钰珍离开福建老家,怀揣着致富的梦想来到宁夏。从一名珠宝小商贩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多年的积淀,他在宁夏创立了一家集研发、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珠宝首饰企业。在珠宝工艺设计中,翁钰珍始终坚持“精工细作、灵动雅致”的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每一款产品都彰显着精湛技艺,深受消费者青睐,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成为宁夏黄金行业的佼佼者。

  “闽宁协作让两省区结下了深厚情缘,宁夏政府大力支持闽商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翁钰珍深情地说。目前他还担任宁夏福建总商会执行会长、宁夏黄金协会会长之职。

  现任宁夏福建总商会常务副会长的徐丽梅,是宁夏建材陶瓷行业的“王者”,也是闽商中为数不多的在宁夏成功创业的女性。2001年,在闽宁协作政策的感召下,徐丽梅从福建省莆田市来到了宁夏银川,经过20多年的不断打拼,她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把家安在了银川。

  “当时我身无分文,是和同学的老公借了2000元作为路费过来的。那个时候银川还没有太多高楼,风沙大,气候干燥,生活不习惯。”创业之初的艰辛让徐丽梅记忆犹新。

  坚持诚信经营让徐丽梅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经营的瓷砖陶瓷店铺由1家开到3家,从一个品牌扩展到多个品牌。越来越多的福建老乡追随徐丽梅来到宁夏投资创业。徐丽梅说,目前宁夏建材陶瓷装饰市场,福建籍商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黄添进是较早来到宁夏的福建人,敢拼会赢的闽商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20世纪80年代,福建人来宁夏创业,多以水暖、建材、机电行业为主。黄添进常听老乡说起宁夏的好,便有了来宁夏的想法。1988年,18岁的黄添进揣着借来的3000元钱来到银川开始创业。从创业初期蹬三轮车沿街叫卖糕点,到步入食品加工现代化企业行列,经过30多年的奋斗,黄添进从一个米糕商贩发展到如今拥有70余家连锁门店、员工超800人的知名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

  “择一事,终一生。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闽宁协作为福建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会不断创新,坚持做好企业、搭建好闽宁两地交流互促的桥梁,回报宁夏人民。”黄添进说。

  2015年,黄添进当选为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作为商会的“掌舵人”,黄添进经常接待来宁夏参观考察投资创业的福建人。对每一位福建老乡,黄添进都详细介绍宁夏的产业发展和投资环境,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诚邀老乡留在宁夏。

  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梦想、带着希望来到宁夏,将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里,成为推动宁夏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宁夏福建总商会也由最初的30多名会员发展到1800多人,闽商在宁企业(商户)达7000多家,闽籍企业从一产到三产涉及20多个行业领域,持续投资金额达1900多亿元,创年产值350亿元,带动当地就业用工10万人。在宁夏福建总商会的带领下,闽商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抗震救灾、修路建桥,捐助金额达1.3亿元。如今,在宁夏的闽商已成为闽宁协作中社会参与的一支生力军。

屏幕截图 2024-11-06 170649.png

厦门市夏商集团所属的民兴超市里,宁夏商品专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宁夏特色产品。 闫院平/摄

  五万宁夏儿女追潮闯八闽

  “60后”的张利,来自宁夏银川;“70后”的董永泽,来自宁夏灵武;“80后”的潘虹,来自宁夏中卫;“90后”的陈满库,来自宁夏固原……虽然他们年龄不同、出生地不同、职业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福建的宁夏人。追潮逐梦八闽大地的宁夏儿女,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呢?

  街边的便利店,总是不断地以“温度和鲜度”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着幸福。走进福建省厦门市见福便利店,每一件商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特别是见福自制的面包及速食便当,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面包上或速食便当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这些商品的配料、生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

  对食材的鲜度及安全性的极高要求和极致把控,让厦门见福便利店迅速成长为全国连锁便利店品牌。目前,见福便利店遍布福建、江西、四川、江苏等地,全国门店总数已达2500多家,在2023年中国便利店行业榜单中全国门店总数排名第12位(福建省第1位)。

  在厦门市见福产业园,见福便利店品牌持有者、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张利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1984年,张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银川糖厂的下属单位玻璃啤酒厂工作,1991年被派往厦门市同安区协助当地建设银城联合啤酒厂并担任副厂长。银城啤酒在厦门市辉煌了近10年,于2000年被宣告停产。张利开始自谋出路,从事食品销售和批发,直至2006年开了第一家见福便利店,才算稳定了下来。此后,他用了10年时间,把见福便利店做成了一家能够实现从食材加工到成品出厂无缝衔接、从商品运输到门店销售全程监控的科技型企业。

  作为较早来到福建的宁夏人,张利时刻挂念家乡的发展,积极宣传推介宁夏,引荐客商到宁夏投资兴业,将枸杞等独具“宁夏元素”的食材融入见福食品生产加工中,在有条件的门店设立宁夏商品专柜……

  在福建省物流城配行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骑风城配”。作为福建省城市物流配送的龙头企业,福建省骑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以快速、精准、高效的服务为各行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来自宁夏的董永泽和李兵。

  “2001年我们来到福建,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熟的城市配送行业,很多个体户、私家车主都是在天桥下等生意,当时就想建立一个互联网城市物流配送体系……2016年骑风城配就诞生了。”董永泽说。

  为降低运输成本,骑风城配投放新能源车辆进行运输,上线互联网约车功能,给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短短8年时间,骑风城配业务遍布福建省医药连锁、食品加工、连锁商超、社区便利店、中央餐厨配送和生鲜果销售等多个领域。

  “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董事长李兵告诉记者,“骑风智运互联网管理系统的研发和运用,实现了全程监管服务,也提高了配送效率。”

  创业成功的董永泽和李兵勇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泉州的时候,他们主动承担起保民生、抗疫情的任务,出动100多台配送车辆,冲锋在一线,为防控区的群众送去各类生活物资和药品。骑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也被泉州市授予“2021年度抗疫保供十佳企业”荣誉称号。

  “80后”女孩潘虹,在厦门生活已20多年。2000年,潘虹以优异的成绩从宁夏固原二中考入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厦门市属国有企业厦门夏商集团工作,现任厦门夏商集团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夏商民兴超市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夏商集团是厦门市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在厦门市民生供应与保供稳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国有流通主渠道作用。工作中,细心的潘虹发现宁夏很多名特优农产品受到厦门市民的追捧,而市民在当地超市又买不到货真价实的宁夏产品。

  这让潘虹眼前一亮,她立即调查市场、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夏商集团供应链和平台的优势,将宁夏的葡萄酒、枸杞、牛奶、黄牛肉、滩羊肉、冷凉蔬菜等50多种农产品引进到夏商民兴超市100多家门店,为厦门市民带来“塞上江南”的特色产品。

  “厦门市场需要宁夏的好产品,宁夏的好产品也需要走出去。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是蛮开心的!”潘虹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家乡,用真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劳务协作,把大山里的人一个个送到了沿海城市,陈满库就是其中一位。

  陈满库的老家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因家庭贫困,陈满库初中毕业后开始打零工,也尝试过开饭馆,但因没经验而负债。2018年,正当他为还债发愁时,闽宁劳务协作招工的好消息来了!

  “工资不错,还有补助,这么好的机会要争取。”陈满库说。2018年11月,他与100多名老乡来到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务工。陈满库被分配到手机移动电源生产车间,从一线贴胶作业员干起。

  由于之前未接触过制造业,没两天就把手指头磨破了。“不能一开始就认输!”陈满库虚心向老员工讨教技巧,半年过去了,他从普通流水线工成长为机动工,负责管理流水线上的20多道工序。2019年10月,陈满库晋升为制造部班组长,管理着50多名员工。现在,陈满库的月收入有8000元左右,家也安在了福建。2020年12月,陈满库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人到自己创办企业,来自宁夏隆德县的杜兵辉在福建实现了华丽转身,扎根福建的他现在担任福建宁夏商会副会长,帮助更多的宁夏人开启新生活。来自宁夏石嘴山市的朱俊啸兄弟二人,在厦门市思明区的繁华地段经营着一家中餐厅,将宁夏的滩羊肉搬到了厦门市民的餐桌上。少年时就跟随父亲从宁夏来到福建的陈继东,现在是福建某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他经常奔走在闽宁两地,开展公益捐助活动,拓展法律协作新领域。大学毕业后的吴家宝,从宁夏来到福建开启了人生创业路,创立的快进商店通过智能软硬件+远程人工客服的综合解决方案,让传统零售门店实现了无人值守24小时营业……

  随着闽宁协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宁夏人到福建创业就业、定居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宁夏在闽稳定就业人员达5.5万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也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宁夏力量。

  山海虽远,闽宁情深。无论是逐梦八闽大地的宁夏儿女,还是来宁创业投资发展的闽商,他们只是诸多社会力量参与闽宁协作的一个缩影。他们敢闯敢拼、不懈奋斗,实现梦想的创业故事催人奋进;他们搏击商海、屹立潮头,对故土和家乡的挚爱从未改变;他们携手并肩、播撒爱,为闽宁两地人民造福的脚步从未停歇。

  试问他们跨越山海心归处?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责任编辑:张筱


>>><<<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汪晓慧
【来源】:《共产党人》第21期